新一代“知识华侨”回鄂创业渐成趋势
 
《湖北日报》2003年9月4日  赵良英、陈丹、梅向炎
   
    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湖北籍新一代“知识华侨”人数众多,是湖北省储存于海外的人才资源宝库。“知识华侨”大批回鄂创业,为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了新的动力。

回国后才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今年初,湖北省首家干细胞中心在华中科大协和医院成立。负责组建这个中心的,是从美国归来的黄士昂博士。

黄博士在国外从事造血干细胞研究和应用长达12年,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一上任,就打起了“挖墙脚”的主意。写信、打电话,发E-mail,还专程赴美为他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受感动的黄士昂毅然回国。在国家、学校的资助下,他主持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承担了2项国家重点课题和2项国际合作项目,使世界同行为之瞩目。

回首回国创业之路,黄士昂感慨:在国外,我从事的是一份职业。回国后,我才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湖北省外侨办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原籍为湖北的海外华侨华人有30多万,其中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约6万人。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为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出国的,具有年龄轻、学历高、工作经历丰富的特点,被人们称为新一代“知识华侨”。

例如,从1992年开始颁发的美国总统教授奖,迄今共有11名华裔获得,其中2人是湖北籍。黄陂籍旅意华侨万子美先生,为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意总统颁发的“共和国功勋骑士”和“加勋大骑士”称号。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和黄士昂一样,许多华侨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时时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然而,由于经济或沟通方面的原因,不少人还只能隔洋“望乡兴叹”。

引进顶尖人才占领世界制高点

“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华侨’,是一支库存在海外的人才大军。”湖北省外侨办主任唐振雄说,“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必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这其中就包括海外人才。”

他介绍,为了吸引“知识华侨”来鄂创业,贡献聪明才智,湖北省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998年,武汉市在东湖开发区建立“海外学子创业园”,为“海归派”创业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孵化场所;

其后,湖北省及武汉市相继出台了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鄂来汉工作的专门规定,为他们创业消除诸多障碍;

2001年和2002年,湖北省暨武汉市联合国务院侨办,先后举办两届“华创会”,邀请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鄂交流和洽谈;

近年来,湖北省侨务系统还组派了6个代表团,拜会世界50多个侨团,与800多名“知识华侨”保持着密切联系。

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法宝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了给留学回国人员创造良好环境,华中科大除了在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外,还给予每人每年5-10万元的津贴,提供最高可达300万元的基地建设和科研启动经费。多年来,学校坚持节假日为留学人员邮寄贺卡;校领导每次出访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都不忘看望当地海外校友;创办10年之久的《喻家山文摘》,及时介绍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发展成就,定期向海外寄发,被校友们誉为“家书”。

被诺贝尔奖获得者Neher称为“顶尖人才”的徐涛教授,接到母校华中科大的纳贤信后离美回国,致力于神经信号传导等6个国际前沿学科研究;从美国回校的马丁教授,任同济医学院妇产科主任,使学校在妇科肿瘤方面的研究突飞猛进;从美国归来的骆清铭教授,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使学校在生命学科某些领域的研究大踏步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对此,华中科大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三级跳远之所以比立定跳远跳得远,就是因为它是有助跑的、跨越式的。我们就是要引进那些处在国际学科前沿的人才,借助他们的加速度,使我们“跨越式”地占领世界制高点。

“知识华侨”为鄂服务成为双赢的选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北面向世界的胸怀和气魄,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海绵汲水般吸引着海外人才、技术和资金前来汇合:

多年在英国皇家科学院从事小麦转基因研究的何光源教授,回湖北后主持成立首个中英“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目前已承担国家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

曾任通用电气公司高级工程师的周怀北,被武汉大学聘为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导师,致力于通讯软件、大气遥感等高新技术研究,吸引了20多位在美国著名大学或公司任职的洋博士前来应聘;

加拿大归国博士后孙小蓉带回的肿瘤早期检测技术、新加坡回国博士陈义红开发的全固体激光制造技术,填补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空白;

美国湖北同乡联谊会会长刘纯清博士,2000年以来连续引荐洛杉矶中小企业代表团来汉考察交流,为加强武汉企业界与美国中小企业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被有关部门聘为招商引资顾问。

据了解,目前已有300多位华侨专业人士来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10多家,总投资达1.5亿美元。这些创业者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新兴产业,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此外,通过特聘顾问、客座教授、学术交流等灵活方式,湖北省还网络了一批急需引进而又在国外担任了重要研究职务的优秀留学人员。

华中科大校友汪宁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被该校聘为教授,很快成为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秀。汪宁多次表示要报效母校,可是目前学校尚无他研究所需的设备和经费。学校决定让他“立足哈佛,兼顾母校”,聘请他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副院长。因为每年来回奔波大洋两岸,汪宁被教职工戏称为“坐飞机上班”的教授。

唐振雄认为,“过去,我们较多地强调引资,这固然重要。但作为科教大省,湖北‘知识华侨’较多是一大优势。所以,现在我们注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鼓励‘知识华侨’通过灵活形式为鄂服务,相信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原载<<湖北日报>>, 2003年9月4日
主页